小农菌语:40年前,以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乡村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亿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期《一周热点》,我们来聊一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三农发展!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三农足迹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从此拉开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按下了十八颗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村社内部转移。
1991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数量达到1个亿,也就是说,农民已经开始告别种田,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巅峰时期,此后在国企改革、外资进入等多重因素的竞争下,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由此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减少了,只能“离土又离乡”,大规模的民工潮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到新世纪初,农村发展面临艰难的处境: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农资价格节节攀升。
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都下发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核心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统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截止到今年已经连续下发15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5年是城乡融合的历史机遇期。这一年,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非农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蔚然成风,农村经济充满活力。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小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从城镇化到生态文明发展,乃至今天的乡村振兴,中国农业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全速前进,向着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方向转变。
在改革开放中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方面:
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个领域的国内外贸易往来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农业也是如此。从目前来看,我们很容易在国内市场上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为全球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远道而来的农产品,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满足了大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
反过来说,大量进口外国农产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价格倒挂的情况已经影响到我们国家一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农产品质量也是大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综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提升农业竞争力!从创新入手,取得市场优势!
我们知道,从产量上讲,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新品种开发、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我们的农产品确实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所以,从创新入手是解决眼下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只要创新做得好,就能在市场中取得明显的优势。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优势不够。在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对于农产品来说,寻找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就可能找到新的产业蓝海。因此,农业领域也要加强改革开放,包括优势产品出口,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同时也要促进与国外的农业技术合作,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以后我们要在农产品方面增加出口。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我们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可以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行竞争。现在国内比较好的情况是一些水果,还有一些淡水产品加工后少量的出口国外。
进口可以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还有其他的路径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有一些国家土地比较多,比如俄罗斯,但是人比较少,还有一些拉美国家、非洲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输出我们的农业技术,输出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在国外建立我们的生产基地,这个做法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我们进口了一些土地,这是农业开放的路径之一。
此外,通过进口我们可以把国外在农机、肥料、自动化生产等方面的很多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到国内,带动自己的发展。进一步地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升也必然促进国内农产品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国内市场更深层次的融合。
小结:农业开放,更广义的理解是欢迎国外先进的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服务企业进入中国,把国外的农业技术开发组织、合作社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营销能力引进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们的农业发展水平。
伴随着不断的改革创新,未来,我国三农发展将呈现这样一个愿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